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气厥论篇》学习笔记六

来源:个人图书馆-幽默的数据线 2023年06月04日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认识世界,从认识自身开始。 呵护家人,从呵护与调理自己开始。 热爱生命,从了解生命的运行规律开始。 热爱生活,从懂得与体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开始。 自修医经,不一定成为医家,只为明了世间之大道,顺便学着认识自己,修正与调理自己。 学习医经,不一定能治病救人,只求把握大道与真理的粗略,在人生与自我保健时不至于迷失大方向。如此,呵护自己与家人,也不至于南辕北辙。 下面蓝色字体的部分,即为“笔记内容”。今日学习黄帝内经·素问·气厥论篇【原文】: (注①:​本篇主要阐述五脏六腑间寒热相移而引起的多种病变,而这些病变又皆为气机逆乱所导致。因此称气厥论。) 黄帝问曰: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? 岐伯曰:肾移寒于肝,痈肿少气。 脾移寒于肝,痈肿筋挛。 肝移寒于心,狂隔中。 心移寒于肺,肺消。肺消者饮一溲二,死不治。 肺移寒于肾,为涌水。涌水者,按腹不坚,水气客于大肠,疾行则鸣濯濯,如囊裹浆,水之病也。 (注②:“狂隔中”,即人会患狂症和心气不通之病。 “涌水者”的症状是水气滞留在大肠,所以快走时能听到肠中有清晰的声响。) 脾移热于肝,则为惊衄。 肝移热于心,则死。 心移热于肺,传为鬲消。 肺移热于肾,传为柔痓。 肾移热于脾,传为虚,肠澼,死,不可治。 胞移热于膀胱,则癃溺血。 (注③:“衄”,指鼻子或五官、肌肤出血。“鬲消”即心肺郁热传化而致的“膈消”。“柔痓”指筋脉痉挛,无力举动。“肠澼”,指痔或肠间闲水。“癃溺血”,指小便不利、尿血。) 膀胱移热于小肠,鬲肠不便,上为口糜。 小肠移热于大肠,为虙瘕,为沉。 大肠移热于胃,善食而瘦人,谓之食亦。 胃移热于胆,亦曰食亦。 胆移热于脑,则辛頞鼻渊。鼻渊者,浊涕不下止也,传为衄蔑瞑目。故得之气厥也。 (注④:“鬲肠不便”指肠道堵塞、大便不畅。“虙瘕”,指热结不散结块或有寄生虫。“食亦”,指食量增加,但消瘦无力;此应乃消渴症的前期症状。“頞”即鼻梁。“衄蔑瞑目”,指鼻中出血,目暗不明。 此处“鼻渊者”,即为常人所说的慢性鼻炎。即,慢性鼻炎者,是内热致使脑部供血供氧不足;治疗则应去其内热,补其中气,增进心脏供血纳氧的功能。如此,慢性鼻炎便能治愈。)
关键词: